古風拱橋映水面,山間明月現清潭 | 吉利潭 | 花蓮光復

順著導航引導,由台9線轉入來回雙線道的林森路,續行小段時間後,路面縮小、路中間的雙黃線也中斷了,取而代之的是路面寫著往吉利潭,右邊則出現「1.3km 吉利潭遊憩區」的指示牌,依指示行駛即可抵達。


開車初抵吉利潭時,見到三角形潭面的第一印象是「怎麼那麼小呢?」,雖然潭面上佇立著一座白色的「映月拱橋」,整體畫面還算是美美的,但心中難免會有些失望。抱著既來之則安之的心態,順著環湖步道走到「映月拱橋」時,才發現原來後面還有一個更大的潭面,很好!符合預期。




根據潭邊的指示牌說明:「曰據時代人工開鑿的儲木池吉利潭,上游起自一處跌落三層的瀑布,大小潭蓄滿純淨清澈的山泉水,是雙色澤蟹、拉氏溝溪蟹、高鱧、菊池氏細鯽、革條副鱊丶圓蚌、鱸鰻等原生動物的棲地,也是光復鄉阿美族人的戲水秘境,乾旱時舉行「祈雨祭」,向大地祈求甘霖。後來隨著伐木業式微漸被遺忘,潭邊護岸破壞嚴重,湮没於馬錫山之中。
為邀請人們重訪吉利潭,同時適切地維護當地生熊,2012年起,水土保持局花蓮分局偕同光復鄉公所與當地居民,一同再造山中雙潭秘境。」


占地面積達3.2公頃的吉利潭遊憩區,水潭水域面積有18,618平方公尺,南北潭區各有圓弧造型的拱橋,北潭為「映月拱橋」,南潭則是「三拱橋」,拱橋映於水面如一輪明月,加上水中倒映的山景樹影,頗具古風般的詩情畫意。





潭中設一名為「蓬萊仙島」的生態浮島,種植許多錯落有致的原生植物,象徵生意盎然的台灣寶島。


北潭邊的半月溢洪口,採用友善的砌石生態工法,水泥減量保護在地生態,非常適合生態觀察、騎車與散步。為了讓民眾有親水的機會,步道邊還設置了210公尺的戲水道,遊客可以坐在大石上泡腳、玩水,非常適宜親子共遊。


原來吉利潭早期是一處荒煙蔓草、人煙罕至的山中水潭,前身是一座儲木池及原住民祈雨捕魚之地,吉利潭 Cilifenam 在阿美族的話就是祈福的地點,後來隨著伐木業由盛而衰,此地漸漸沒落。


荒蕪已久的吉利潭,2012年經過政府單位與民間單位相互合作,針對地形地貌進行整治與美化後,成為大家目前認識自然生態的親水公園,遊客至此可以站在拱橋上聽著流水潺潺,抑或坐於涼亭眺望遠處的馬錫山,親近流水與自然為伍,讓吉利潭這塊祈福之地,帶給大家幸福快樂的生活。


吉利潭所屬的「光復馬太鞍吉利潭周邊環境改善工程」,2021年代表台灣參加全球卓越建設獎選拔,在這項有全球建築公共工程界奧斯卡之稱的比賽,吉利潭改善項目在上百件參賽工程脫穎而出,以農村再生工程結合生態、防災、文化及景觀等設計理念,榮獲第30屆(2021)全球卓越建設獎(FIABCI World Prix D’excellence Awards)的最佳環境文化類金獎殊榮。吉利潭除了自身由荒蕪蛻變為旅遊景點外,更將台灣農村再生工程推廣到世界。


據報導,吉利潭周邊環境改善工程,以「美學工程、師法自然」的創新角度因地制宜,融合周邊地形自然景觀,保留原有植物生長環境避免大規模開挖,減少生態環境的破壞。






另外吉利潭水域面積廣大且內有許多水生植物,施作護岸及拱橋時,將潭中挖深使生物有躲避空間,對生態環境影響降至最低;生物調查結果,改善前可見物種約66種,改善整體環境後,生物多樣性顯著提升達135種,提供大自然療育環境。


吉利潭每日24小時開放,周邊包含觀景台、公廁、停車場、步道等服務設施,於此漫步賞景約需一小時的時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