學生時代念近代歷史時,不知大家是否與我有同樣的感受,歷史書本一頁頁翻著,課文內容一行行念著,看來看去有時就真的讀不下去,內文講述的不外乎宣戰、敗仗、議和、割地、賠款,近代歷史幾乎就是在這樣灰暗的日子裡無限循環,因而產生一種「悲慘的中國、可憐的台灣」淒涼印象。
旅行到了本州最下方的山口縣下關市,除了請餓著肚子前來,否則一定後悔的唐戶市場 からといちば必遊外,臨近不遠赤間神宮旁的春帆樓,亦為中華兒女見證歷史的必訪之處。在這間自古享有一定名氣的割烹旅館,旁邊立著一棟不算很大的建築,這棟已被日本文化廳登錄為有形文化財的日清講和紀念館,內部原封不動地保存著「馬關條約」簽訂的會場場景,當年割地、賠款這種喪權辱國的事情,就是於此發生。
歷史之於我們已成事實,僅能追憶與緬懷,旅行到訪的我們,只能抱持著「行萬里路,勝讀萬卷書」的心態,視之習之並自省之。
1937年完工公開的日清講和紀念館,館內展示著1895年為時29天媾和會議,有關人員的遺墨和春帆樓的照片等,當年會場擺設與裝飾令人嘆為觀止,現場古色古香的燈飾、法製火爐、墨水瓶、硯台盒等,其中會議上實際使用的16把大小椅子,更是日本天皇下令遠從濱離宮搬運至會場,可見雙方對於這場會議的重視了。
旅行到了本州最下方的山口縣下關市,除了請餓著肚子前來,否則一定後悔的唐戶市場 からといちば必遊外,臨近不遠赤間神宮旁的春帆樓,亦為中華兒女見證歷史的必訪之處。在這間自古享有一定名氣的割烹旅館,旁邊立著一棟不算很大的建築,這棟已被日本文化廳登錄為有形文化財的日清講和紀念館,內部原封不動地保存著「馬關條約」簽訂的會場場景,當年割地、賠款這種喪權辱國的事情,就是於此發生。
歷史之於我們已成事實,僅能追憶與緬懷,旅行到訪的我們,只能抱持著「行萬里路,勝讀萬卷書」的心態,視之習之並自省之。
1937年完工公開的日清講和紀念館,館內展示著1895年為時29天媾和會議,有關人員的遺墨和春帆樓的照片等,當年會場擺設與裝飾令人嘆為觀止,現場古色古香的燈飾、法製火爐、墨水瓶、硯台盒等,其中會議上實際使用的16把大小椅子,更是日本天皇下令遠從濱離宮搬運至會場,可見雙方對於這場會議的重視了。

原名「馬關新約」又稱「中日講和條約」的馬關條約,日方稱之為「下關條約」或「日清媾和條約」,當年清廷代表為欽差頭等全權大臣李鴻章和欽差全權大臣李經方,大日本帝國政府代表為內閣總理大臣伊藤博文和外務大臣陸奧宗光